Saturday, February 18, 2006

(八) 得息,得力的源頭


今天世上每一個城市,都是按著一星期七天的週期來運作,奇怪嗎?你對這一週七天的認識知多少?
  • 安息日,亞當夏娃被造後一覺醒來的第一天,人類歷史最早的一個節日。按創世記2章所記,神定這天為「聖日」,這也是「分別為聖」的概念第一次在聖經中出現。
  • 「守安息日」是神藉摩西頒布的十誡的第四誡,在神律法中佔十分重要的位置。按聖經出埃及記20章的記載,這是「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按此,這一天神的子民無論何工都不可做,要照樣休息。
  • 猶太人是第一個按著六天工作、第七日休息的週期來安排作息及敬拜生活的民族。有別於其他宗教,猶太人的安息日敬拜是透過「時間」來進行,不在乎「地點」──公元前六世紀猶大亡國,聖殿被毀,猶太人被擄到外邦。自那時開始,這樣的敬拜方式便逐漸深植在世界各地猶太人的宗教意識之中。
  • 透過安息才能得到安息──舊約中的以色列國及猶大國一直內外交困,最終逃不過滅亡厄運,按聖經的解釋,是因為沒有這樣正確看待神所賜的安息──以賽亞書30 章所記神對祂子民的責備,是這困局的寫照:「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
  • 「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馬可福音二27)──安息日是「以人為本」,本意是叫人得安息──這是耶穌回應法利賽人墨守律法條文,對神設立安息日的目的所作的解釋。
  • 承接舊約信息,耶穌當日對群眾所傳的福音,也是針對人怎樣「得息」:「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馬太福音十一28-29)。
耶穌來世,是叫困苦流離的人「得安息」,主日「得息」,週日工作也「得息」。唔!這樣看來,去年的新年宏願未有達成,你大可不必煩惱;但如何看待未來每週的時間,卻值得三思。用聖經的語言來說,一週七天怎樣度過,直接關係你的「生命平安」!

Thursday, February 16, 2006

(七) 轉型之道?離你不遠!

「這話卻離你甚近,就在你口中,在你心裡,使你可以遵行。」
(申命記三十14)


這是以色列人離開曠野進入迦南地之前摩西給他們遺言的一部分,讓他們知道,神的話是關乎他們未來的生死禍福,但實行起來,卻並不困難。放在今天,摩西這番說話可以理解為:轉型之道,離你不遠!

今天,面對社會轉型,人們往往是先在策略方面動腦筋,卻忽略了原來轉型不單是關乎「做事的方法」,更要先從更新「看事的方法」開始,亦即所謂「範式轉換」。

其實昔日以色列人逃離埃及為奴之地,走到迦南,也是經過了這樣的重要範式轉換。而神向以色列人頒布十誡,正是要在他們接觸迦南異族文化前,先建立好決定他們處事方式的「人生觀」。在其中,有三點對今天社會面對轉型特別適切。

首先,十誡的基礎,是「神曾將以色列人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從此,他們不再是奴隸,而是自由人。第二,為奴的特色是只為生存而工作,而作為自由人,工作是為榮神益人,以貢獻為目的。第三,以色列人須守安息日,重視休息。

積極地作個自由人,為貢獻而工作,懂得休息──這都是生活在今日知識型社會的重要條件。一直以來,人認定工作是為「搵食」,讀書是為了日後穩定和高薪的「好工」,「好日子」是辛勞工作換來的成果。這樣對工作意義的理解,與今日社會的真正要求,可謂有天壤之別。

今天,穩定的工作職位轉眼成為過去,大批專業人士被逼從「埃及地」走到生活毫無保障的「曠野」──長工變合約,公司福利從此無緣;一生中多次轉工,甚至轉行,「生涯規劃」成了針對他們的新興顧問服務──沒有選擇地,他們成了需要自己照顧自己的「自由人」(Free Agent)。

另一方面,隨著資訊時代的來臨,個人容易獲取資訊,社會需求增加,解決問題的方法多樣化,自由人的工作能力和空間亦隨之擴大。在這樣的社會環境工作,著眼貢獻,事業才有出路;有休息,工作才有創意,才能作出明智的選擇。

離開「曠野式」的工作困境,進到「得息得力」的「迦南美地」,全在一念之間!

Saturday, February 11, 2006

(六) 親親「e-諾仔」


「你看他似不似Bob the Builder?」──我看著他圓圓的臉龐上那雙圓圓的黑眼睛,再比較一下我送給他的Lego玩具盒子上的畫像──Bob the Builder果然正是小Enoch的「漫畫版」!

兩歲半的e-諾仔,天生兔唇裂顎,踏入兩歲時又被評估為有自閉徵狀。過去幾年,我每三、四個月便往返港、加一次,一直從他父母處得到他的消息。這是我第二次被邀到他們家裡共享晚膳。

e-諾仔非常活躍,整晚跳蹦蹦,完全投入了電視的兒童節目裡。

這晚我十分開心,有陣子,e-諾仔意外地挨近我,握著我放在他手掌中的手指──原來彼此肯定對方存在的感覺可以是如此美妙。整個晚上,我們都是同樣重要,彼此融合,享受大家在一起的時間。

十分欣賞Raymond和Naomi,e-諾仔未出世前,朋友笑說:「孩子必定是似你們皮膚白白的。」及至在產房中,夫妻二人抱著他們懷中的孩子,親身體會原來甚至是五官端正都不是理所當然。那一刻,他們心中並沒有晴天霹靂的震攝,只全然浸浴在親子間的憐愛中。

打從那天開始,他們一步步的塑造了親子三人的新世界,信念、生活、事業、資訊、醫護、學習……Naomi毅然放棄了她的工作,成為全職媽媽,開始一項既享受又具挑戰性的差事……Raymond減少出差……慢慢地,信仰有血有肉地融入在全家人的生命之中,也把信望愛注入了接觸到的人的生命,把冷漠轉化為關心,在責任中釋出期待和興奮──e-諾仔成了祝福的泉源。

人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人人都是活在自己的故事之中。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正確認識自己的故事,並且有足夠的空間,讓自己的故事與別人的故事以及神的「大故事」連接,產生互動。

那天晚上e-諾仔還有一個令人驚喜的表現──據Raymond和Naomi說,是連他們都從未領受過的──大概是我帶領各人一起祈禱時輕搔e-諾仔的腳板產生的效應吧,話別時,他竟直走到門前,雙手捉著門柵的鐵枝不放,透過空隙「眼仔定定」的望著我。我被他觸動了,蹲下來向他揮手,他一直目送我走進電梯。

哎唷e-諾仔!我幾乎想掉過頭來把你抱走!

Thursday, February 02, 2006

(五) 香港最大本錢


換換腦袋,出路就在眼前──這樣的提醒,對個人固然適用,放在今日轉型中的香港,尤其適切。

就以旅遊業為例,連同金融、服務和物流,構成香港經濟的四大支柱。但正如一些數據顯示,香港的旅遊業已敲起了警鐘。最直接的例子,去年國慶「超級黃金周」假期,從內地到港的旅客人數,不單沒有隨著迪士尼樂園開幕而增加,甚至更比前年同期為少──一如所料,主題公園並未有成為香港旅遊業的救星。

今時今日,繼續把香港定位為消費城市只會把自己引到末路。我們只要稍為留意過去幾年「韓流襲港」的勢頭,就知道今日世界的消費動力,已從享受意欲轉到了文化及價值觀的領域。

今天,不論是外地或內地遊客,香港最大的吸引,是活在一個以華人為本體的國際大都會,經過百多年與英治文化的融合,香港人是怎樣生活的,怎樣回應世界轉變,怎樣回歸中國社會。

過去八年,港人面對轉變的確是踫過不少釘子,但千萬不要輕視這些經驗,以及過往這城市所累積下來的寶貴條件──香港社會的管理效率高,忙而不亂;交通方便,車水馬龍。香港人的公民意識強,排隊守秩序,理所當然。香港人重視法制、人權;官民之間,關係平等;一般服務市民的公共機構人員,不論是醫院或政府部門,都禮貌週週。香港人以和平方式表達訴求,萬人遊行,井然有序。年前「沙士」一役,充分表現港人尊重自己專業的高貴氣質,在世界各地的華人社群中,都受到肯定和欣賞……這些在在都足以成為國內城市轉型的借鏡,以及吸引外地旅客來港觀摩的最佳理由。

要吸引遊客,無須花巧,只需從全人價值角度全面建設香港,把目光從純經濟角度轉到建立文化動力的視野,前瞻性地讓這城市與轉變中的世界及國內文化雙重接軌。

最重要的一步──從港人自己開始,透過品嚐尖沙咀重慶大廈的南亞咖哩、欣賞中環皇后廣場週末的菲裔民族表演、參與港島每年的和平遊行……讓發展中的香港故事以及港人的普遍價值觀得以不斷豐富,成為港人與各地遊客交往的最大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