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31, 2006

(十三) 你的業務是甚麼?


去年離世的管理學大師Peter Drucker(彼得杜拉克1909-2005),眼光獨到,意見精闢,早已名聞遐邇。但原來最能突顯他的功力的,是他所提出的問題,而不單是他提供的答案。請看以下美國《福布斯》(Forbes)財經雜誌的一篇報導:
一九八九年,業務遍佈全美的清潔公司ServiceMaster 的董事會主席William Pollard,帶同各董事往訪Drucker取經。賓主坐下,Drucker 帶入正題:可否請告訴我,你們的業務是甚麼?(What is your business?) 董事各有答案:家居清潔,清除害蟲,保養草地……Drucker 一語中的:「先生,你們全錯了,你們並不明白你們的業務是甚麼,你們的業務是訓練低技能人仕使他們有工作能力。」──Pollard把ServiceMaster日後的成功,歸功於Drucker這項洞見。 (大意)
過去幾年,我有機會為公司、機構及個人提供顧問服務,同時介紹「自由人」(Free Agent)的概念,指出今日職場,無論是受僱或自僱,人人都應看自己為「自由人」,都是自己的「一人企業」的老板。當論及這些課題時,發現「你的業務是甚麼?」這問題非常適切,每次提出,都帶來豐富的討論,屢試不爽──保險業經理的業務原來是訓練及輔導,以栽培建立其從業員團隊,而不單是熟識本行;以邊緣女性為服務對象的社會機構,需要視義工訓練為其核心業務,組織才有發展的動力;當專業裱畫師父認定「文化承傳」為其未來的人生目標時,原來會促使他的業務轉變:(一)栽培新一代裱畫師,(二)教育客戶對裱畫及收藏的認識,(三)帶動全行隨著時代轉變創新,(四)個人續漸蛻變至專業顧問的角色。

去年六月,在港與一位主內弟兄踫面,是他在溫哥華攻讀博士時已認識的,三年前他得到加中一所大學的教席。傾談中,他大吐苦水──不容易找到高質素的博士生,自己對教學水準的要求,加上出版研究論文的壓力,使他不勝負荷。其後,我們用了幾個早上把他的問題逐步拆解。一星期前,我收到他來的電郵:「謝謝指引,我聽了你的意見,把自己的業務看為建立一個訓練體系,而非單單出版論文……最近,學生給我的教學評價全面報昇……」看來,他對教授生涯還是蠻有信心的。

你看重你的「一人企業」嗎?你的業務是甚麼?

Saturday, March 25, 2006

(十二)《第五項修練》


一九九零年,在美國出版了一本討論「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 的經典著作──《第五項修練》(The Fifth Discipline),作者是Peter Senge。面世以後,隨著企業變革的聲音不斷高昇,該書成了業界熱門的課題,並於一九九七年,獲《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評選為二十年來最具影響力的五本管理書籍之一。最近,我在網上讀到一段對本書這樣的評語:

"內容很好但很多,假如能夠把它改寫為20-30頁,而把其他作為參考資料,這樣會比較適切。(這書出版後)十多年過去了,我想全世界有千萬個的讀者在讀這本書的修練,但讀完的人有幾個呢?能讀得懂更少了,真正去做的也更少了……理由何在?簡單說就是太複雜!"

我十分同意!學術著作,往往只顧在理論上做文章,對講求實用性的讀者來說,讀來有如走進森林,只見樹木,不見樹林,容易在當中迷失。

其實要掌握《第五項修練》的埋念,最理想的途徑是透過「經驗學習」(Action Learning),藉著重複的應用和反思,按進度揣摩全書的內容意義。總體來說,《第五項修練》提出的「學習型組織」五項基本「修練」:Personal Mastery (自我精進) ,Mental Models (思想模式) ,Shared Vision (共同願景),Team Learning (團隊學習) 及Systems Thinking (系統思維),目的是針對知識型社會的變革需求,使組織上下,創造一個讓員工增加知識及技能的學習環境,從而產生互動地吸收資訊及創造知識的能力,帶動企業發展。此五者,Peter Senge 認為最重要的是系統思維──「第五項修練」──藉以把其他四項修練整合,達到企業整體學習的目的。

這樣的想法,與此前幾篇文章論及Jim Collins 所著的Good to Great一書,可以說基本上是相通的──五項修練所要不斷塑造的,正是Collins所指能帶動企業作「飛輪式」起動的「刺蝟構思」(Hedgehog Concept) 。而Collins指出的卓越企業其他各項成功因素:領袖質素、人才為先、正視現實、紀律文化等,亦可視為是促進組織整體學習的有利條件。

比較兩書,Good to Great的研究是從具體的企業運作找尋通則,而《第五項修練》則側重以理論建構為進路,兩者各有所長,讀者若能互相參照,對今日個人及企業整體在知識型社會的成功因素,會更容易有所領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上一篇:刺蝟會成功!

Sunday, March 19, 2006

(十一) 刺蝟會成功!


謙沖內斂、純一專注、不愛出風頭的人,能在業界中出人頭地嗎?

絕對可以──對十一間按嚴格標準選出的卓越公司來說,這樣的質素,甚至是主管領袖所需具備的條件──管理學大師Jim Collins在近著Good to Great中,作出這樣的結論,無論是在商界或社會,都產生了不少迴響。

面對今日複雜多變的社會,很多人都感到迷失,以為固有的價值觀已過時,今日職場中賴以生存的首要條件,是轉數高,反應快。倒忘記了信心堅定,遭遇挫折時不怨天尤人,反求諸己,仍然是個人事業或一流企業走往成功最扎實的途徑。這方面,Jim Collins有一番幾近童話式的解說。

思想史家柏林(Isaiah Berlin),引用古希臘的一個典故:「狐狸知道很多事,但是刺蝟只知道一件大事」,在一篇著名的文章〈刺蝟與狐狸〉中,以狐狸與刺蝟分別代表兩類性格的典型:刺蝟型的人簡單專一,喜歡在複雜的世界中找通則,然後以此為核心觀點去詮釋周圍的事物,過程中逐漸建立自己的強項。狐狸型的人則對很多事情都有興趣,卻沒有固定的追求目標。

明顯地,經過Good to Great的研究分析,Jim Collins是認為刺蝟型的領袖比屬狐狸型的更有能力面對今日複雜多變的世界,帶領機構企業走上持續發展的道路──亦即是他所指的「第五級領導人」(Level 5 Leaders)──他們柔和謙卑,不崇尚個人魅力,甚至不善交際;堅持專業,卻不居功;強調「紀律文化」,以勤懇堅毅的精神來建立團隊,推動發展,而不是倚靠僵硬的官僚制度。

Collins不單認為領袖質素重要,整個團隊的個人質素同樣重要。他更認為「人」應先於「事」──首先甄審隊工人選,然後藉著人才進一步策劃公司的發展。

怎樣在複雜的商業環境及挑戰中,建構簡單、清晰、能帶動公司發展的藍圖?按Collins的研究結果,發現可歸納為三個簡單問題答案的重疊面:(一)公司的強項是甚麼?(二)甚麼項目最高回報?(三)個人熱衷於甚麼?反複思想這些問題得出的結果,Collins稱之為「刺蝟構思」(Hedgehog Concept)。

Good to Great給我不少鼓勵,不單再次印證人質素的重要,更使我認定把聖經價值觀引進職場,正是今日在職人仕所需要的支持。

Saturday, March 11, 2006

(十) 大使命的經營策略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们遵守;我就常與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馬太福音廿八19-20)


我們大概都聽過這個稱為「大使命」的差遣──有興趣一起做個分析比較嗎?在Good to Great一書裡,作者Jim Collins指出,原來能突破性地持續增長的卓越企業,都擁有一些共同特質。以下就讓我們看看,這些質素,是否也同樣在耶穌所開創的「大使命運動」中找到。

首先指出,耶穌在世的事工,成績斐然,是不必置疑的。發自中東一個寂寂無名的小鎮,由一群教育程度參差不齊的小民開始,只花了三年時間,便啟動了一個對人類文明產生著重大影響的信仰運動,耶穌的「大使命」,實在是沒有任何今日的跨國大企業可以比擬的。

這運動有一個Collins所指的核心性的「刺蝟構思」嗎?答案是令人驚訝地肯定的。走上十字架,為人贖罪,並不是耶穌在世成就的唯一事工。在三年的傳道日子裡,耶穌還呼召並栽培門徒,然後把他們差出,繼續領人作門徒,奠定了「門徒生門徒」的事工模式,也決定了這運動的未來發展。

此外,與Collins選出的超卓企業的另一特質相似,耶穌挑選門徒十分嚴格:「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不背著他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馬太福音十37-38) 因此,祂的追隨者,都主動自發,不怕犧牲。而「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使徒行傳二24)亦很自然地構成了初期教會的「紀律文化」(Culture of Discipline) ──另一個Collins指出的超卓企業的特質──承托著日後福音事工的發展。

最後,在Collins的結論中,還有一項連他本人都感到意外的發現──原來符合篩選標準的企業,都有一位「第五級」(Level 5)領袖,而非由「魅力型」領袖所帶領。Collins所指的「第五級」領袖,是不以自己利益為先,柔和謙卑,意志堅定,正如耶穌離世前仍叮囑門徒實踐的「為首為僕、彼此服侍」的態度。

以上所見,Jim Collins對超卓企業的研究所得,竟與耶穌大使命的發展理念如此吻合,這大概是印證了偉大的事業與人生背後,原是有一些恆久不變的道理。

Saturday, March 04, 2006

(九) Good to Great


是甚麼質素,促使企業走出固有軌跡,突破性地持續強勁發展?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管理學大師Jim Collins,在一千四百多間曾被美國《財富雜誌》(Fortune)選為全年五百大企業(Fortune 500)的公司中,以連續十五年回報率超出股市平均數三倍為標準,篩選出十一間合資格的,再作綜合研究,從而得出七項這些公司都共同擁有的條件,在他的近著Good to Great中發表:(一)領袖質素;(二)人才為先;(三)正視現實;(四)「刺蝟構思」;(五)恆心專注;(六)科技輔助;(七)「飛輪效應」。

我特別留意Collins的著作。近年出版有關管理的英文書籍,其中部份作者的思想,都反映出濃厚的基督教價值觀,Jim Collins是其中的表表者。Good to Great是他繼另一本熱賣書籍Built to Last後的近作,出版後,好評如潮。而且意外地,有接近一半的讀者,是來自非商界背景人仕,其中包括醫院、學校、政府、社會工作、教會等,在社會各界引起廣泛討論。為回應這方面需要,去年十一月,作者再出版一本三十多頁的小冊:Good to Great and the Social Sectors,把Good to Great的核心理念,應用到非牟利機構之中。

在Good to Great一書中,作者特別推崇一種「第五級」(Level 5)領袖──他們專一集中,柔和謙卑,卻有無比毅力,與整個團隊一起信心堅定地面對挑戰;並針對環境需要,以及公司的獨特條件,經過詳細討論及分析後,為公司的未來發展,制定出一套簡單可行的核心概念;同時鼓勵一種恆心專注的公司文化,配合適當的科技扶助,使公司的運作續漸產生「飛輪效應」,一步步漸入佳境,直至起飛。而這種藉以引導企業作「飛輪式」起動的核心概念,作者稱之為「刺蝟構思」(Hedgehog Concept)。

特別值得讀者思想的是書中一個貫徹首尾的價值觀。全書的第一個句,作者開宗明義地指出,「好是偉大的敵人」(Good is the enemy of great)。而最後,他則以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作為全書的結束:「好」不是已足夠嗎?為甚麼還要「偉大」?

按作者的想法,追求卓越,目的是重塑生存意義。實在的,不單企業,個人也當如此。聖經所記亞伯拉罕離開本族本家,走出安逸,憑信心回應神的呼召,正是最佳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