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23, 2006

(廿五) 美妙的末章



本年三月,美國NBC電視台Jay Leno脫口秀上一個雜耍表演的錄影片,在網上流傳,引起了一番熱鬧的爭論。(Amazing Juggling Finale,可在網上觀看)。

從網上的反面回應看,那段表演最令個中雜耍高手感到不忿的,是表演者明顯不是正途出身,技巧只能說是平平,甚至連博得台下連綿掌聲的,也是些簡單不過的動作。四分多鐘的錄影片中所見,表演者不過是把三個小球不斷拋動,並非甚麼驚人的技藝,但現場觀眾卻是看得如癡如醉,時而屏息靜觀,時而掌聲雷動,表演最終更在全場站立熱烈鼓掌中結束。奇妙在那裡!?原來那段演出真正吸引之處,是表演者藉著拋動小球對現場音樂絲絲入扣的演繹,與觀眾的反應更是打成一片──觀眾所欣賞的,已非一套雜耍表演,而是一場演藝創作。

從本質看,這正是工藝與創作的分別。一般畫師所追求的是技巧,而藝術創作的要求,是眼能看、耳能聽、心能感受,從而把所體會到的與受眾彼此溝通回應。

主耶穌在世所開始的門徒事工,正是一種創作。祂呼召門徒,服侍群眾,是由於祂走遍各城各鄉,「看見」許多的人,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就「憐憫」他們,對此作出適切的回應。(馬太福音九35-38)

使徒保羅忠心作主門徒,也促使他面對創作的挑戰:「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心意更新而變化,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十二1-2)──「察驗」與「更新」,都是創作的原動力,以及討神喜悅和豐盛人生的途徑。過程中,技巧及成績都是創作的成果,卻不是基督門徒的追求目標。

今天的就業市場不斷轉變,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工作,若單留意職位本身的要求和保障,會容易忽略現實環境的真正需要。基督徒的生命與事業要保持活力,需要放開胸懷,學習創作──見耶穌所見,感祂所感,從而按著上主所給予的恩賜和感動,在聖經的價值平台上與周圍環境對話回應。

好一個Amazing Juggling Finale! 從這錄影片所得到的啟示,正好成了本輯文字「美妙的末章」。

Friday, June 16, 2006

(廿四)《領導的藝術》


在近年我所閱讀的職場書籍中,Leadership is an Art(中譯《領導的藝術》)一書佔了很特別的位置。差不多九年前,神奇妙地藉著三本書帶我走進職場事奉的領域,第一本是Peter Drucker的Post-Capitalist Society,本書是第二本,第三本是Robert Greenleaf 的Servant Leadership

本書的作者Max DePree在退休前是一間稱為Herman Miller的傢俬公司的總裁。這公司有甚麼特別之處?從聲譽看,一九八八年它被美國《財富雜誌》(Fortune)選為十間最被欣賞的公司之一,在本行傢俬業中更居首位。從產品看,它設計的傢俬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和巴黎羅浮宮的裝飾藝術博物館收列為永久收藏品。

但Leadership is an Art 並不是一本坊間講領導技巧的書。書中闡述的不是領導模式本身,而是作者的領導方式背後的信念,亦即是今日職場術語中所指的所謂「核心價值」(Core Values)。

Max DePree是個少有地把信仰與事業的關係想得通透的基督徒企業家,我第一次讀Leadership is an Art一書的時候,最令我感到驚訝的,是作者的領導理念與我多年來在事奉工場中所得到的體會,竟是如此簡單平實地相通!作者貫徹全書的核心信念是,企業發展的最大動力是來自個人潛力得到充分發揮,而「領袖為僕」則是釋放個人潛力最有效的途徑。從這核心信念開始,本書作者引申出一系列不同題目的討論。

「領袖為僕」的領導模式在以盈利為底線的商業社會中可行嗎?與大企業相比,Herman Miller只算是規模較小的公司,營業額在《財富雜誌》每年列出的五百首富公司中差不多排行榜尾;但由一九七五至八六的十一年間,Herman Miller的股票市值每年的回報率竟平均高達41%,在五百首富公司中排名高據第七位。

不過,金錢盈利其實只是Herman Miller的真正投資項目中一項較易量度的表面數據,並未全面反映公司的實力!從投資的角度看,我想最值得指出的是,Herman Miller的成功,是由於「全人投資」得來的回報,而Leadership is an Art所講的,正是朝這方向發展所需的領袖質素。

過去幾年,我特別著意從「全人投資」角度去了解主耶穌的門徒事工。我想我現在是更明白為甚麼自從開始職場事奉以來,Leadership is an Art一直是我推介書籍中的首選──想學習基督信仰的「全人投資」嗎?聖經以外,這是我所知道的最佳選擇!

Friday, June 09, 2006

(廿三) 至正投資首選



四十年前,我從香港往加拿大溫尼泊市緬省大學留學的第一個冬天,拿出途中獲贈的一本新約聖經,經過兩星期反覆閱讀,我終於跪在床前向神降伏,立志跟隨主。那時我內心最厲害的掙扎,是作主門徒的挑戰。

我做夢也沒有想到,原來從那一刻開始,天父已為我開了一個投資戶口。並且往後我透過這「門徒戶口」所得到的回報,竟是高得如此不可思議!

今天,作為資深「生命資源投資顧問」,我會毫不猶疑地向我的客戶推薦,以「作門徒跟隨主」作為人生投資項目的首選。但這是非比尋常的投資,絕對不能掉以輕心,以下是我的專業建議:

第一,在開始前須清楚了解投資性質,及所付代價,從而校正目標,作出選擇。從此把生命資源押在神所預備的項目上,而非放入為私利而開的個人戶口──「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馬太福音六24)

第二,學好投資基本功──「不可使慈愛、誠實離開你,要繫在你頸項上,刻在你心版上。 這樣,你必在神和世人眼前蒙恩寵,有聰明。」(箴言三3-4;「慈愛、誠實」即中國文化所看重的「情與義」,舊約聖經常常以此形容神的屬性;約翰福音一14稱此為「道成肉身」的「恩典」和「真理」。)

第三,在長期不見回報或人生陷入低谷的時候,須有足夠定力,趁低吸納,而非作恐慌性斬倉──「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加拉太書六9)

第四,對著房屋建城牆 (尼希米記第三章) ──直接在工作及生活圈子中建立投資組合,回報最高。

第五,邊學邊做,殷勤練習,逐步增長,同時做好面對挫敗的心理準備,是進行這投資項目最重要的操練──「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有了虔敬,又要加上愛弟兄的心;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眾人的心;你們若充充足足的有這幾樣,就必使你們在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不至於閒懶不結果子了。」(彼得後書一5-8)

第六,常存喜樂,以寬宏的心為投資增值──「因靠耶和華而得的喜樂是你們的力量。」(尼希米記八10)

第七,守安息年,然後按感動另創投資組合,重新學習,以配合不同人生階段的條件和需要。

Friday, June 02, 2006

(廿二) 得息得力話投資

上文談及《富爸爸,窮爸爸》作者羅勃特‧清崎所標榜的「富爸致富」之道*。


聖經怎樣理解創富?與「富爸」的創富哲學有分別嗎?以下再簡單分析一下。

首先,按聖經記載,神關心社會上的無依無靠者。主耶穌在世時,看見普羅大眾困苦流離的境況,也同樣動了慈心。因此,我們肯定「脫貧」是神的心意,而創富是脫貧最直接的途徑。聖經教導的價值觀,有助個人及社會懂得如何按著神的心意創造財富,同時藉此共同價值基礎,加增群體互相支援和合作的動力。

其次,我們同意創意是創富的重要條件──特別是在知識型經濟中,創富並不一定需要資金,增值也不是靠拼搏,而是有智慧地調動資源,提供別人所需要的產品和服務。基督徒創富的第一步是由著眼「搵食」轉變為著眼貢獻。

第三,「富爸」視「財務自由」為創富的目的──「富爸」所指的「財務自由」是不需工作而單靠「錢搵錢」來過活。而聖經則剛剛相反,指出須先有「財務自由」才去創富──令生命豐富。而基督徒達致「財務自由」的途徑,是「敬虔」加上「知足」──聖經稱此為「得大利的途徑」。因為「知足」就有更多資源來投資,而「敬虔」則可以更有智慧、更有果效地運用資源。

第四,天上的獎賞就是地上投資的回報──在聖經的教導中,投資是明顯受到重視。聖經教導的投資是投入所有的生命資源,是全人投資,當中也包括了金錢投資。原則上,我們同意「富爸」視投資為創富途徑的講法。投資與打工最簡單的分別是,投資是藉調動資源來創造財富,而打工則基本上是一項交易。因此投資者是盼望將來的回報,打工仔則期待當下的酬金。投資的回報是沒有保證,因而投資需要忍耐和信心。而打工的報酬則是按供求事先協定。

總的來說,原來聖經與「富爸」的創富哲學是有著根本的分別,但在策略上,二者也有不少的共通之處。首先,兩者都相信投資是創富的途徑,並且都同意「為金錢而工作」是打工仔致富的一大障礙。但兩者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分別是,聖經所講的投資,不單是金錢投資,而是「全人生命資源」的投資,以及全人的回報。

最後,我們認定「全人生命資源投資」是個人生命與事業「得息得力」的途徑,讓今日的在職人仕得享主耶穌所賜的「安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廿一) 富爸不富我爸富

Friday, May 26, 2006

(廿一) 富爸不富我爸富


有聽過《富爸爸,窮爸爸》一書嗎?連同《富爸爸,有錢有理》和《富爸爸:投資指南》,這三本著作今天已衍生為一系列的教育及遊戲熱賣「富爸產品」。

「富爸系列」的特點,是它並非一般的投資秘笈,而是一套難得的打工仔理財指引。內容不單深入淺出,對財富產生的分析亦非常中肯。「富爸」的理財理念,按作者日裔美國人羅勃特‧清崎的解釋,簡單來說,是世界的財富分配是個在大系統內進行的金錢遊戲。這系統的參與者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一般的受僱者及自僱者,他們的共通點是靠工作來換取金錢,這二者佔了世界人口的九成,但只擁有世界財富的十份一。其餘的九成財富則由十分一人口所擁有,他們包括了企業家和富裕的投資者,特點是靠創業及投資金錢來累積財富。

有異於一般人的想法,清崎指出富人的投資風險其實並不高,一般股民跟風式甚至是賭博性的投資才是真高風險。清崎給今日打工仔的致富出路是由創業走往金錢投資──創業的第一步,是學懂為學習而不是為金錢而工作。同時要不怕失敗,透過失敗不斷學習。

基督徒怎樣看「富爸」的致富哲學?仔細分析,清崎其實並不單是提供了一張可行的致富地圖,更是把讀者引入一場至死方休的創富遊戲。基督徒應視財富為神的賜予,並且肯定工作本身的意義和價值;正確的人生目標不是進入富人俱樂部,致富後作個慈善家回饋社會不足以成為生存意義的全部;聖經教導的財務自由也不是以財富多少來決定,而是由內心開始:「敬虔而又知足,就是得大利的途徑。」(提摩太前書六6) 有了這些價值觀,才能真正透過才幹及工作祝福別人,造福社會。

另一方面,清崎標榜把致富之道介紹給普羅大眾,藉以解決社會財富分配的問題。但事實剛剛相反,在他描繪出來的世界,永遠都是由「自己為別人工作」及「別人為自己工作」兩種角色所組成。只有主耶穌投資於人使人作門徒的「生意」,才能真正打破這困局。

雖然如此,視為一套實用性資料,幫助今日在職人仕打理自己的「一人企業」,上述一套三本的「富爸系列」,內容仍有很多值得參考的地方,下文再作進一步解釋。

Friday, May 19, 2006

(二十) 舊故事,新解讀


話說一個朝不保夕的窮家人,一天,撿到了一只雞蛋,回家與妻子商量:把這枚雞蛋拿去,借鄰人的母雞孵化成小雞,長成後再下蛋,一月可得十五隻小雞。兩年之內,雞又生雞,可得雞三百,堪易十金。然後把賣雞得到的錢買牛……又數年,把賺到的錢用來放債,如此,十年後我們就發大財了……

原來這是個源自明朝的故事,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中國,曾經用來指出「不能用空想來代替現實,勞動才能創造財富的道理。」時移世易,在資訊年代知識型經濟的今天,有趣地,這故事倒變成了鼓勵青年創業的絕佳材料。

從任何角度看,這故事的主人翁都是個企業家的料子,實在值得一讚!首先,從一只雞蛋他看到商機,而不是歡天喜地的一口吃了果腹!從商機,他想到招攬夥計,遊說妻子成為拍檔。此外,他又有很週詳的經營計劃,業務進度以及資金週轉都預計清楚。並且他的眼界很闊,整個計劃牽涉了多種不同業務,從養雞到養牛,由貿易到借貸。他還圓通地解決了一個即時的技術性問題──如何把雞蛋孵化成小雞──充分表現創業家的機靈本色。

這盤生意值得一試嗎?當然值得!失敗了怎麼辦?反正是一枚份外得來的雞蛋,輸得起!真正擺上的是時間,但換來是豐富的學習及知識,包括了解生意營運及資金週轉的方法,以及對不同專業的認識,還有創業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人脈網絡,當中大半都是今天的MBA課程不會提供的。有了這些條件,縱使失敗,再找另一門生意來重新經營,就不會是那麼困難的事了!

鼓勵青年創業,並不是鼓吹讀書無用論。剛剛相反,有了實踐經驗,就更明白專門知識的重要,也更懂得選擇切合自己興趣及需要的課程進修。

資金嗎?今天經營生意不一定需要大量金錢,譬如入行門檻極低的網絡營銷,已證明是實際可行。另一個經驗創業的簡單途徑,是透過專供拍賣的eBay來搞生意──傳遞資訊的媒介、出價競投的平台、以及付款的機制,eBay都一應俱備,而且費用相宜。你所要提供的,只是一件別人有興趣購買的物品,以及一份吸引人的廣告──幾乎無需資本。

Friday, May 12, 2006

(十九) 工作為神不添煩


這天晚上,多位有志在職場中作基督門徒的朋友,邀得城中高人親臨指點,聚首一堂,在短短不足兩個鐘頭的溝通中,眾人都欣喜獲益良多。我有幸也在會中,茲將當晚的談話內容記錄如下。

簡單了解聚會的目的後,高人首先指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工作態度:一是為神工作,一是為錢財工作,而兩者是絕對不能混淆的。

為了滿足生活需求,世人都不假思索地讓「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成為工作生活的目的,高人認為那是本末倒置的。吃、喝、穿本來是為了身體,但人卻為了物質供應,反過來讓身體成了財富的奴隸──聽到這裡,我們想到人一世辛勞,都不過是為求自己及下一代的物質生活有個保障,心中不禁產生了一些共鳴──高人認為那是既不值得,更無需要的。創造主既看顧天空的飛鳥和地上的野花,也知道我們的一切需用。作為信靠神的人,我們必須把工作的目的校正,不要跟隨世俗為財富賣命,而是以成就神的心意作為工作的目的。

循著高人的思路,我們的討論開始熱切起來了。首先,我們肯定工作在神手中是有價值的,因為工作本身就是事奉,二者是分不開的──把兩者分割的後果,是基督徒的生活往往變得比一般世人還要忙碌。

在工作中堅持神的價值觀,可行嗎?當然可行──座中一位律師很快指出,上一代的生意人重視誠信,「牙齒當金使」。而彼此信任的結果是生意更興旺,效率更提高。

生意會因此蒙受損失嗎?會,但神會供應──一位投資顧問分享她的經驗,她曾因不肯違反行內的回佣守則而失去一筆大生意,但其後那顧客卻仍再委託她投資。

座中的防火工程專家的經歷更積極──最近他主動在公司開設講座,不吝嗇地公開講授他的專業知識,不單換來同事的欣賞,更在不覺間啟動了公司內分享知識的文化。

以地產為專業的姊妹也同意,學會了把顧客的需要放在首位,自己開心,生意卻並不因此減少。

……

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再次證明在高人親自指點下,學習格外豐富。正要謝祂,祂報以溫柔的微笑:早講好「與你們同在」的呀!

Friday, May 05, 2006

(十八) 學會學在中學

「你無法教別人任何東西,你只能幫助別人發現一些東西。」
—伽利略


二零零三年,英國廣播公司電視台委託研究所,對五千名白手興家的富翁進行研究,發現他們大多數在學校時的表現都很差,即使現在讓他們接受測驗,表現仍是一樣不佳。這是否代表,學習上的困難竟然是成為富翁的先決條件!?

其實這研究結果只印證了一個事實,就是從課本所得到的知識,在現實工作場所中真正用得著的並不多──根據另外一些研究發現,今天專業上所需要的知識,達八成半是在實際工作中得到的。果真如此,今天的中學教育應傳授些甚麼?

假如我是學生家長,我對今天的中學教育會有這樣的要求:

首先,我期望子女學好中、英文語文、基本數學以及電腦及資訊科技,讓他們懂得如何使用文字及現代科技,透過書本及互聯網等不同媒體,獲取所需要的知識。

其次,我期望中學教育成為一個成長過程,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學校應提供途徑,引導學生學怎樣去學,讓他們對自己的個性、興趣、學習能力及偏向有所掌握,從而建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及方向;同時在這基礎上,透過學習培養創意及自信,並且懂得與別人互相合作,獲取知識。

第三,今天自由社會的教育制度十分開放,得到專業訓練的機會非常多。因此,我期望中學課程的設計方針及要求,是「博而不專、點到即止」──特別是科技及科學方面,今天由於科學研究的效率奇高,使知識的「可用期」大大縮短,因此中學科學教育,應把重點放在提供基礎性及啟發性的培育。另一方面,所有幫助學生認識中西文化及歷史的科目,應予以重視,以培養他們日後在社會中工作不可或缺的思想元素及價值取向。

第四,作為基督徒,我期望子女參與學生自發的課外基督徒團契活動,好讓信仰知識成為學習的重要基礎。

總的來說,中學教育的重心應是栽培學生成長,按著自己的獨特條件「發現」怎樣去學──並在知性知識方面,幫助學生獲取最新的科學知識,同時讓他們在固有的文化土壤中吸取養份,以豐富他們日後的學習及工作。

Saturday, April 29, 2006

(十七) 冇水點算?!


二零零三年三月,香港一間屬於富裕的教會為職場人仕舉辦了一個特別講座,我被邀作講員,意外地,給我的題目是「冇水點算」。從當日的出席人數及會中之踴躍回應,可見這題目是非常準確地摸著了今日在職人仕面對的困境。那次聚會,也讓我深深地體會,面對今天職場的挑戰,作為基督徒是個無比的祝福!

二十世紀的世界經濟有兩個特點,其一,是它發展的幅度與速度都直線上升,是史無前例的──過去一百年,全球人均生產值上升了幾乎五倍,而且其間雖然經歷了兩次大戰,但這世紀所生產的財富,據估計是相當於人類歷史累積財富的總和。其二,是全球的財富分佈極度失衡。今天世界前十名首富的個人財富,以及一些跨國企業的資產值,隨時超過一個小國的國民生產總值。

特別令人關注的,是自一九九零年代以來,隨著資訊科技急遽發展,全球社會更進入另一個劃時代的轉變,把社會的生產力以及財富分佈失衡狀況更推上另一高峰。在這樣的境況下,富裕地區的工作人口是否便安枕無憂?事實剛剛相反,原來「冇水點算」的現象是沒有國界的,跨地域地在不同社會的中產階層中出現──今天的工作職位沒有保障,終生雇用已成過去;今天的專業人仕,工作時間長,經常出差,環球廿四小時的資訊聯繫,使工作與生活時間混淆;今天的工作要求學習,學習就是工作,專業人仕持續學習的壓力大,必須與時並進;而由於科技效應,使好或壞決定的後果都擴大,以致工作責任的壓力亦相應增加──套用一位經濟學家的講法,今天的專業人仕,顧得謀生(make a living),保不了生活(make a life)!

基督信仰對今日社會轉型有可行的出路嗎?何只有!簡直就是度身訂造:「心意更新變化」就是「範式轉換」,作門徒就是「終身學習」,信徒群體就是最理想的「學習網絡」,聖經有最好透過安靜得力的教導……

再請聽救主透過新舊、約聖經的呼喚:

「你們一切乾渴的都當就近水來!」(以賽亞書五十五1)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馬太福音十一28)

對今日落在困境中的職場人仕來說,這樣的信息是何等令人驚異地適切!

Saturday, April 22, 2006

(十六) 善用主的軛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馬太福音十一28-30)


年幼時,在鄉間度過了一些日子。記得那時家家戶戶的牆角處,都放了幾條用竹削成的「擔挑」。回想起來,那其實是鄉間不可或缺的幹活工具;任何工作,擔柴,挑水,甚至送嫁女餅,都少不了它。不要輕看這簡單工具,原來它的製成還需要點學問──粗壯的竹竿對半破開,再把兩端削細,成了一張未上弦的弓,挑起擔子來隨著步伐一彈一彈的,據說特別省力。

同樣,上面節錄經文中的「軛」,也是耶穌時代的幹活工具;「容易的軛」是指合用的工具,是任何人都期望擁有的。今天,城市人從「軛」只想到壓力和規範,實在是個天大的誤解。

甚麼是主耶穌「容易的軛」?在祂離世前交付門徒的「大使命」中,可以清楚找到答案──「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馬太福音廿八19-20)──原來跟隨耶穌作門徒的,不單要到祂面前「來」,學祂的教訓;更要「去」,教導別人同樣聽從耶穌的吩咐。

耶穌的「軛」有甚麼奇妙之處,可以化苦工為輕活?仔細分析新約聖經經卷,發現初期教會的傳道工作,重點原是放在以耶穌的大使命為依歸的門徒教導,輔助受眾,把聖經的道理切切實實地應用在工作及生活之中。透過這樣的教導,跟隨主的門徒,不單個人在生活及工作上得到支持,更因而在信徒之間,建立起具共同價值基礎的職場學習網絡──按今日知識型經濟的理論來說,這種網絡所產生的動力是無法估量的。

而更奇妙的,是在初期教會中,這種職場網絡也同樣成了傳福音及栽培門徒的網絡;新約聖經使徒行傳所記,使徒保羅在他的宣教旅程中,與同是以造帳棚為業的亞居拉和伯基拉夫婦同住做工的經歷,正是明顯的例子。 (使徒行傳十八1-3)

今天社會轉型,工作壓力不斷提高,教會實有需要重新看重職場門徒教導,同時把信徒的工作及生活,視為教會傳福音的主要出口。

Saturday, April 15, 2006

(十五) 牧師也營商?!


你知道近年在美國商界最令人觸目的是那門生意嗎?是科技?能源?醫藥?……都不對,是教會!

說得準確一點,是馬鞍峰教會(Saddleback Church)主任牧師Rick Warren的近作《標竿人生》(Purpose Driven Life)在出版界引起的哄動。該書2002年十月出版,翌年一月已印行了一千五百萬本,進入美國暢銷書榜,並且很快便雄據榜首──同期進入暢銷書榜的《達文西密碼》(Da Vinci Code),亦不過是印行了五百五十萬本──在出版界,這是公認的奇蹟。

其實,自從1980年成立以來,馬鞍峰教會發展神速,早己成了教會圈內炙熱話題。時至今日,該會每週末六堂崇拜,總人數超過一萬五千人,植堂更遍及全國。如此驕人表現,難怪成了美國本土及世界各地教會爭相仿傚的對象。Rick Warren還有另一著作:《直奔標竿》(Purpose Driven Church),將這教會的成功秘訣公之於世。按商場中人的意見,他經營教會的手法,放諸商界,絕對堪稱高手。以下就嘗試把書中一些觀念應用在商業之中,看看讀者是否同意。
  • 不必著意發展生意,只要令其健康運作。生意健康,自然增長。
  • 投資物業是個陷阱,不要讓鞋子決定腳的大小。馬鞍峰教會頭十五年一直用盡方法租用地方,凡七十九種,直至崇拜人數達一萬人才建堂。
  • 不要爭奪市場,另創商機,提供別人沒有的服務。
  • 不要怕提高要求,要求越高,反應越好。
  • 信心與委身不能代替科技及技能!Rick Warren 的金句:「鐵器鈍了,若不將刃磨快,就必多費氣力。」(傳道書十10)
  • 參考別人成功例子,作為借鏡。
  • 未有適當領袖人選,決不另開火頭。
  • 對甚麼才是重要拿捏得準,集中火力,懂得取捨。
  • 學會滑浪,掌握商機。
最後,還有一點值得一提,Purpose Driven Church (《直奔標竿》)早在1995年出版,但直至2002年Purpose Driven Life (《標竿人生》)面世之時,發行量才不過是一百萬本,與後者得到的反應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原因何在?簡單的說,分別是在於《直奔標竿》針對的對象是堂會,而《標竿人生》針對的對象是會眾。換句話說,這正印證了今天教會職場事工的重要方針──「職場」成為「牧場」,「會眾的生意」就是「教會的生意」,才是教會增長的真正出路。

Friday, April 07, 2006

(十四) 神在職場裡


此前多篇文章談及Jim Collins的Good to Great一書 ,當中所介紹的成功企業經營方法,其實亦可成為個人發展自己事業的方針;剛讀到由ASM Pacific Technology創始人林師龐與兒子彥民(Patrick and Edmund Lam)合著的Soaring Like Eagles,正是擺在眼前的例子──師龐弟兄與我是加拿大緬省大學工程系的同學,他比我低一年,亦同屬大學的華人基督徒團契──很欣賞他在百忙中抽出時間,把ASM的成長故事編寫成書,見證神在職場中的作為。

由五千美元的創業資金開始,ASM以三十年時間──十年奠基、十年拓展、十年確立領導地位──發展至成為市值廿一億美元的的上市公司,並且股價持續上升,從每一個角度看,這個香港土生土長的高科技跨國企業,都奇妙地印證了Good to Great列出的卓越公司所共有的特質:(一) 「第五級領袖」(Level 5 Leadership);(二)人才為先 (First Who, Then What);(三)正視現實(Confront Brutal Facts);(四)「刺蝟構思」(Hedgehog Concept);(五)紀律文化(Culture of Discipline);(六)科技輔助(Technology Accelerators);(七) 「飛輪效應」(The Flywheel)。

以上這些ASM的成功因素,按過去幾年我在顧問服務中得到的體會,其實對今日青年創業者都十分適切。以下再從Soaring Like Eagles一書內,選取幾個同樣適用於個人管理自己「一人企業」 的ASM經營方法,作簡單介紹:

(一) 量入為出,自然增長(Organic Growth)──ASM在每個發展階段,或初期尋找生存空間,或後期銳意創新,都能掌握當時環境需要,智慧地調動自身的發展條件,而從不孤注一擲,把公司前途押上作為賭注。同樣,今日社會發展亦重視所謂「可持續增長」(Sustainable Growth)。
(二) 增值服務,全面照顧客戶需要(Total Solution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ASM在行內首創免費售後服務,藉此與客戶在業務上合作,達致雙贏,從而鞏固長期客戶關係,並帶動公司的未來發展。今日業界稱此為「知識為本的客戶關係」(Knowledge-based Client Relationship)。
(三) 「藍洋策略」,另創商機(Blue Ocean Strategy)──相對於所謂「紅海策略」,「藍海策略」主張開拓新的市場空間,把原本的市場競爭化解於無形。ASM達到這目標的途徑是洞悉市場走勢,掌握先機,不斷開創低成本、高增值的新穎服務(Value Innovation)。

從信仰的角度看,這樣的經營方法不單合理,更有豐富的聖經基礎支持。譬如新約聖經有關「管家」(Stewardship)和「服侍」 (Servanthood)的教導,舊約的「創造觀」以及人是大地的「託管者」(Proprietor)等神學概念,都是明顯的例子。十分期望ASM的成功,有助加添信徒發展自己「一人企業」的創意,並在職場中跟隨上帝的信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九) Good to Great
(十) 大使命的經營策略
(十一) 刺蝟會成功!
(十二)《第五項修練》
** 參(十三)你的業務是甚麼?

Friday, March 31, 2006

(十三) 你的業務是甚麼?


去年離世的管理學大師Peter Drucker(彼得杜拉克1909-2005),眼光獨到,意見精闢,早已名聞遐邇。但原來最能突顯他的功力的,是他所提出的問題,而不單是他提供的答案。請看以下美國《福布斯》(Forbes)財經雜誌的一篇報導:
一九八九年,業務遍佈全美的清潔公司ServiceMaster 的董事會主席William Pollard,帶同各董事往訪Drucker取經。賓主坐下,Drucker 帶入正題:可否請告訴我,你們的業務是甚麼?(What is your business?) 董事各有答案:家居清潔,清除害蟲,保養草地……Drucker 一語中的:「先生,你們全錯了,你們並不明白你們的業務是甚麼,你們的業務是訓練低技能人仕使他們有工作能力。」──Pollard把ServiceMaster日後的成功,歸功於Drucker這項洞見。 (大意)
過去幾年,我有機會為公司、機構及個人提供顧問服務,同時介紹「自由人」(Free Agent)的概念,指出今日職場,無論是受僱或自僱,人人都應看自己為「自由人」,都是自己的「一人企業」的老板。當論及這些課題時,發現「你的業務是甚麼?」這問題非常適切,每次提出,都帶來豐富的討論,屢試不爽──保險業經理的業務原來是訓練及輔導,以栽培建立其從業員團隊,而不單是熟識本行;以邊緣女性為服務對象的社會機構,需要視義工訓練為其核心業務,組織才有發展的動力;當專業裱畫師父認定「文化承傳」為其未來的人生目標時,原來會促使他的業務轉變:(一)栽培新一代裱畫師,(二)教育客戶對裱畫及收藏的認識,(三)帶動全行隨著時代轉變創新,(四)個人續漸蛻變至專業顧問的角色。

去年六月,在港與一位主內弟兄踫面,是他在溫哥華攻讀博士時已認識的,三年前他得到加中一所大學的教席。傾談中,他大吐苦水──不容易找到高質素的博士生,自己對教學水準的要求,加上出版研究論文的壓力,使他不勝負荷。其後,我們用了幾個早上把他的問題逐步拆解。一星期前,我收到他來的電郵:「謝謝指引,我聽了你的意見,把自己的業務看為建立一個訓練體系,而非單單出版論文……最近,學生給我的教學評價全面報昇……」看來,他對教授生涯還是蠻有信心的。

你看重你的「一人企業」嗎?你的業務是甚麼?

Saturday, March 25, 2006

(十二)《第五項修練》


一九九零年,在美國出版了一本討論「學習型組織」(Learning Organization) 的經典著作──《第五項修練》(The Fifth Discipline),作者是Peter Senge。面世以後,隨著企業變革的聲音不斷高昇,該書成了業界熱門的課題,並於一九九七年,獲《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評選為二十年來最具影響力的五本管理書籍之一。最近,我在網上讀到一段對本書這樣的評語:

"內容很好但很多,假如能夠把它改寫為20-30頁,而把其他作為參考資料,這樣會比較適切。(這書出版後)十多年過去了,我想全世界有千萬個的讀者在讀這本書的修練,但讀完的人有幾個呢?能讀得懂更少了,真正去做的也更少了……理由何在?簡單說就是太複雜!"

我十分同意!學術著作,往往只顧在理論上做文章,對講求實用性的讀者來說,讀來有如走進森林,只見樹木,不見樹林,容易在當中迷失。

其實要掌握《第五項修練》的埋念,最理想的途徑是透過「經驗學習」(Action Learning),藉著重複的應用和反思,按進度揣摩全書的內容意義。總體來說,《第五項修練》提出的「學習型組織」五項基本「修練」:Personal Mastery (自我精進) ,Mental Models (思想模式) ,Shared Vision (共同願景),Team Learning (團隊學習) 及Systems Thinking (系統思維),目的是針對知識型社會的變革需求,使組織上下,創造一個讓員工增加知識及技能的學習環境,從而產生互動地吸收資訊及創造知識的能力,帶動企業發展。此五者,Peter Senge 認為最重要的是系統思維──「第五項修練」──藉以把其他四項修練整合,達到企業整體學習的目的。

這樣的想法,與此前幾篇文章論及Jim Collins 所著的Good to Great一書,可以說基本上是相通的──五項修練所要不斷塑造的,正是Collins所指能帶動企業作「飛輪式」起動的「刺蝟構思」(Hedgehog Concept) 。而Collins指出的卓越企業其他各項成功因素:領袖質素、人才為先、正視現實、紀律文化等,亦可視為是促進組織整體學習的有利條件。

比較兩書,Good to Great的研究是從具體的企業運作找尋通則,而《第五項修練》則側重以理論建構為進路,兩者各有所長,讀者若能互相參照,對今日個人及企業整體在知識型社會的成功因素,會更容易有所領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上一篇:刺蝟會成功!

Sunday, March 19, 2006

(十一) 刺蝟會成功!


謙沖內斂、純一專注、不愛出風頭的人,能在業界中出人頭地嗎?

絕對可以──對十一間按嚴格標準選出的卓越公司來說,這樣的質素,甚至是主管領袖所需具備的條件──管理學大師Jim Collins在近著Good to Great中,作出這樣的結論,無論是在商界或社會,都產生了不少迴響。

面對今日複雜多變的社會,很多人都感到迷失,以為固有的價值觀已過時,今日職場中賴以生存的首要條件,是轉數高,反應快。倒忘記了信心堅定,遭遇挫折時不怨天尤人,反求諸己,仍然是個人事業或一流企業走往成功最扎實的途徑。這方面,Jim Collins有一番幾近童話式的解說。

思想史家柏林(Isaiah Berlin),引用古希臘的一個典故:「狐狸知道很多事,但是刺蝟只知道一件大事」,在一篇著名的文章〈刺蝟與狐狸〉中,以狐狸與刺蝟分別代表兩類性格的典型:刺蝟型的人簡單專一,喜歡在複雜的世界中找通則,然後以此為核心觀點去詮釋周圍的事物,過程中逐漸建立自己的強項。狐狸型的人則對很多事情都有興趣,卻沒有固定的追求目標。

明顯地,經過Good to Great的研究分析,Jim Collins是認為刺蝟型的領袖比屬狐狸型的更有能力面對今日複雜多變的世界,帶領機構企業走上持續發展的道路──亦即是他所指的「第五級領導人」(Level 5 Leaders)──他們柔和謙卑,不崇尚個人魅力,甚至不善交際;堅持專業,卻不居功;強調「紀律文化」,以勤懇堅毅的精神來建立團隊,推動發展,而不是倚靠僵硬的官僚制度。

Collins不單認為領袖質素重要,整個團隊的個人質素同樣重要。他更認為「人」應先於「事」──首先甄審隊工人選,然後藉著人才進一步策劃公司的發展。

怎樣在複雜的商業環境及挑戰中,建構簡單、清晰、能帶動公司發展的藍圖?按Collins的研究結果,發現可歸納為三個簡單問題答案的重疊面:(一)公司的強項是甚麼?(二)甚麼項目最高回報?(三)個人熱衷於甚麼?反複思想這些問題得出的結果,Collins稱之為「刺蝟構思」(Hedgehog Concept)。

Good to Great給我不少鼓勵,不單再次印證人質素的重要,更使我認定把聖經價值觀引進職場,正是今日在職人仕所需要的支持。

Saturday, March 11, 2006

(十) 大使命的經營策略

「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们遵守;我就常與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馬太福音廿八19-20)


我們大概都聽過這個稱為「大使命」的差遣──有興趣一起做個分析比較嗎?在Good to Great一書裡,作者Jim Collins指出,原來能突破性地持續增長的卓越企業,都擁有一些共同特質。以下就讓我們看看,這些質素,是否也同樣在耶穌所開創的「大使命運動」中找到。

首先指出,耶穌在世的事工,成績斐然,是不必置疑的。發自中東一個寂寂無名的小鎮,由一群教育程度參差不齊的小民開始,只花了三年時間,便啟動了一個對人類文明產生著重大影響的信仰運動,耶穌的「大使命」,實在是沒有任何今日的跨國大企業可以比擬的。

這運動有一個Collins所指的核心性的「刺蝟構思」嗎?答案是令人驚訝地肯定的。走上十字架,為人贖罪,並不是耶穌在世成就的唯一事工。在三年的傳道日子裡,耶穌還呼召並栽培門徒,然後把他們差出,繼續領人作門徒,奠定了「門徒生門徒」的事工模式,也決定了這運動的未來發展。

此外,與Collins選出的超卓企業的另一特質相似,耶穌挑選門徒十分嚴格:「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不背著他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馬太福音十37-38) 因此,祂的追隨者,都主動自發,不怕犧牲。而「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使徒行傳二24)亦很自然地構成了初期教會的「紀律文化」(Culture of Discipline) ──另一個Collins指出的超卓企業的特質──承托著日後福音事工的發展。

最後,在Collins的結論中,還有一項連他本人都感到意外的發現──原來符合篩選標準的企業,都有一位「第五級」(Level 5)領袖,而非由「魅力型」領袖所帶領。Collins所指的「第五級」領袖,是不以自己利益為先,柔和謙卑,意志堅定,正如耶穌離世前仍叮囑門徒實踐的「為首為僕、彼此服侍」的態度。

以上所見,Jim Collins對超卓企業的研究所得,竟與耶穌大使命的發展理念如此吻合,這大概是印證了偉大的事業與人生背後,原是有一些恆久不變的道理。

Saturday, March 04, 2006

(九) Good to Great


是甚麼質素,促使企業走出固有軌跡,突破性地持續強勁發展?

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管理學大師Jim Collins,在一千四百多間曾被美國《財富雜誌》(Fortune)選為全年五百大企業(Fortune 500)的公司中,以連續十五年回報率超出股市平均數三倍為標準,篩選出十一間合資格的,再作綜合研究,從而得出七項這些公司都共同擁有的條件,在他的近著Good to Great中發表:(一)領袖質素;(二)人才為先;(三)正視現實;(四)「刺蝟構思」;(五)恆心專注;(六)科技輔助;(七)「飛輪效應」。

我特別留意Collins的著作。近年出版有關管理的英文書籍,其中部份作者的思想,都反映出濃厚的基督教價值觀,Jim Collins是其中的表表者。Good to Great是他繼另一本熱賣書籍Built to Last後的近作,出版後,好評如潮。而且意外地,有接近一半的讀者,是來自非商界背景人仕,其中包括醫院、學校、政府、社會工作、教會等,在社會各界引起廣泛討論。為回應這方面需要,去年十一月,作者再出版一本三十多頁的小冊:Good to Great and the Social Sectors,把Good to Great的核心理念,應用到非牟利機構之中。

在Good to Great一書中,作者特別推崇一種「第五級」(Level 5)領袖──他們專一集中,柔和謙卑,卻有無比毅力,與整個團隊一起信心堅定地面對挑戰;並針對環境需要,以及公司的獨特條件,經過詳細討論及分析後,為公司的未來發展,制定出一套簡單可行的核心概念;同時鼓勵一種恆心專注的公司文化,配合適當的科技扶助,使公司的運作續漸產生「飛輪效應」,一步步漸入佳境,直至起飛。而這種藉以引導企業作「飛輪式」起動的核心概念,作者稱之為「刺蝟構思」(Hedgehog Concept)。

特別值得讀者思想的是書中一個貫徹首尾的價值觀。全書的第一個句,作者開宗明義地指出,「好是偉大的敵人」(Good is the enemy of great)。而最後,他則以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作為全書的結束:「好」不是已足夠嗎?為甚麼還要「偉大」?

按作者的想法,追求卓越,目的是重塑生存意義。實在的,不單企業,個人也當如此。聖經所記亞伯拉罕離開本族本家,走出安逸,憑信心回應神的呼召,正是最佳的典範。

Saturday, February 18, 2006

(八) 得息,得力的源頭


今天世上每一個城市,都是按著一星期七天的週期來運作,奇怪嗎?你對這一週七天的認識知多少?
  • 安息日,亞當夏娃被造後一覺醒來的第一天,人類歷史最早的一個節日。按創世記2章所記,神定這天為「聖日」,這也是「分別為聖」的概念第一次在聖經中出現。
  • 「守安息日」是神藉摩西頒布的十誡的第四誡,在神律法中佔十分重要的位置。按聖經出埃及記20章的記載,這是「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按此,這一天神的子民無論何工都不可做,要照樣休息。
  • 猶太人是第一個按著六天工作、第七日休息的週期來安排作息及敬拜生活的民族。有別於其他宗教,猶太人的安息日敬拜是透過「時間」來進行,不在乎「地點」──公元前六世紀猶大亡國,聖殿被毀,猶太人被擄到外邦。自那時開始,這樣的敬拜方式便逐漸深植在世界各地猶太人的宗教意識之中。
  • 透過安息才能得到安息──舊約中的以色列國及猶大國一直內外交困,最終逃不過滅亡厄運,按聖經的解釋,是因為沒有這樣正確看待神所賜的安息──以賽亞書30 章所記神對祂子民的責備,是這困局的寫照:「主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
  • 「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馬可福音二27)──安息日是「以人為本」,本意是叫人得安息──這是耶穌回應法利賽人墨守律法條文,對神設立安息日的目的所作的解釋。
  • 承接舊約信息,耶穌當日對群眾所傳的福音,也是針對人怎樣「得息」:「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馬太福音十一28-29)。
耶穌來世,是叫困苦流離的人「得安息」,主日「得息」,週日工作也「得息」。唔!這樣看來,去年的新年宏願未有達成,你大可不必煩惱;但如何看待未來每週的時間,卻值得三思。用聖經的語言來說,一週七天怎樣度過,直接關係你的「生命平安」!

Thursday, February 16, 2006

(七) 轉型之道?離你不遠!

「這話卻離你甚近,就在你口中,在你心裡,使你可以遵行。」
(申命記三十14)


這是以色列人離開曠野進入迦南地之前摩西給他們遺言的一部分,讓他們知道,神的話是關乎他們未來的生死禍福,但實行起來,卻並不困難。放在今天,摩西這番說話可以理解為:轉型之道,離你不遠!

今天,面對社會轉型,人們往往是先在策略方面動腦筋,卻忽略了原來轉型不單是關乎「做事的方法」,更要先從更新「看事的方法」開始,亦即所謂「範式轉換」。

其實昔日以色列人逃離埃及為奴之地,走到迦南,也是經過了這樣的重要範式轉換。而神向以色列人頒布十誡,正是要在他們接觸迦南異族文化前,先建立好決定他們處事方式的「人生觀」。在其中,有三點對今天社會面對轉型特別適切。

首先,十誡的基礎,是「神曾將以色列人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從此,他們不再是奴隸,而是自由人。第二,為奴的特色是只為生存而工作,而作為自由人,工作是為榮神益人,以貢獻為目的。第三,以色列人須守安息日,重視休息。

積極地作個自由人,為貢獻而工作,懂得休息──這都是生活在今日知識型社會的重要條件。一直以來,人認定工作是為「搵食」,讀書是為了日後穩定和高薪的「好工」,「好日子」是辛勞工作換來的成果。這樣對工作意義的理解,與今日社會的真正要求,可謂有天壤之別。

今天,穩定的工作職位轉眼成為過去,大批專業人士被逼從「埃及地」走到生活毫無保障的「曠野」──長工變合約,公司福利從此無緣;一生中多次轉工,甚至轉行,「生涯規劃」成了針對他們的新興顧問服務──沒有選擇地,他們成了需要自己照顧自己的「自由人」(Free Agent)。

另一方面,隨著資訊時代的來臨,個人容易獲取資訊,社會需求增加,解決問題的方法多樣化,自由人的工作能力和空間亦隨之擴大。在這樣的社會環境工作,著眼貢獻,事業才有出路;有休息,工作才有創意,才能作出明智的選擇。

離開「曠野式」的工作困境,進到「得息得力」的「迦南美地」,全在一念之間!

Saturday, February 11, 2006

(六) 親親「e-諾仔」


「你看他似不似Bob the Builder?」──我看著他圓圓的臉龐上那雙圓圓的黑眼睛,再比較一下我送給他的Lego玩具盒子上的畫像──Bob the Builder果然正是小Enoch的「漫畫版」!

兩歲半的e-諾仔,天生兔唇裂顎,踏入兩歲時又被評估為有自閉徵狀。過去幾年,我每三、四個月便往返港、加一次,一直從他父母處得到他的消息。這是我第二次被邀到他們家裡共享晚膳。

e-諾仔非常活躍,整晚跳蹦蹦,完全投入了電視的兒童節目裡。

這晚我十分開心,有陣子,e-諾仔意外地挨近我,握著我放在他手掌中的手指──原來彼此肯定對方存在的感覺可以是如此美妙。整個晚上,我們都是同樣重要,彼此融合,享受大家在一起的時間。

十分欣賞Raymond和Naomi,e-諾仔未出世前,朋友笑說:「孩子必定是似你們皮膚白白的。」及至在產房中,夫妻二人抱著他們懷中的孩子,親身體會原來甚至是五官端正都不是理所當然。那一刻,他們心中並沒有晴天霹靂的震攝,只全然浸浴在親子間的憐愛中。

打從那天開始,他們一步步的塑造了親子三人的新世界,信念、生活、事業、資訊、醫護、學習……Naomi毅然放棄了她的工作,成為全職媽媽,開始一項既享受又具挑戰性的差事……Raymond減少出差……慢慢地,信仰有血有肉地融入在全家人的生命之中,也把信望愛注入了接觸到的人的生命,把冷漠轉化為關心,在責任中釋出期待和興奮──e-諾仔成了祝福的泉源。

人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人人都是活在自己的故事之中。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正確認識自己的故事,並且有足夠的空間,讓自己的故事與別人的故事以及神的「大故事」連接,產生互動。

那天晚上e-諾仔還有一個令人驚喜的表現──據Raymond和Naomi說,是連他們都從未領受過的──大概是我帶領各人一起祈禱時輕搔e-諾仔的腳板產生的效應吧,話別時,他竟直走到門前,雙手捉著門柵的鐵枝不放,透過空隙「眼仔定定」的望著我。我被他觸動了,蹲下來向他揮手,他一直目送我走進電梯。

哎唷e-諾仔!我幾乎想掉過頭來把你抱走!

Thursday, February 02, 2006

(五) 香港最大本錢


換換腦袋,出路就在眼前──這樣的提醒,對個人固然適用,放在今日轉型中的香港,尤其適切。

就以旅遊業為例,連同金融、服務和物流,構成香港經濟的四大支柱。但正如一些數據顯示,香港的旅遊業已敲起了警鐘。最直接的例子,去年國慶「超級黃金周」假期,從內地到港的旅客人數,不單沒有隨著迪士尼樂園開幕而增加,甚至更比前年同期為少──一如所料,主題公園並未有成為香港旅遊業的救星。

今時今日,繼續把香港定位為消費城市只會把自己引到末路。我們只要稍為留意過去幾年「韓流襲港」的勢頭,就知道今日世界的消費動力,已從享受意欲轉到了文化及價值觀的領域。

今天,不論是外地或內地遊客,香港最大的吸引,是活在一個以華人為本體的國際大都會,經過百多年與英治文化的融合,香港人是怎樣生活的,怎樣回應世界轉變,怎樣回歸中國社會。

過去八年,港人面對轉變的確是踫過不少釘子,但千萬不要輕視這些經驗,以及過往這城市所累積下來的寶貴條件──香港社會的管理效率高,忙而不亂;交通方便,車水馬龍。香港人的公民意識強,排隊守秩序,理所當然。香港人重視法制、人權;官民之間,關係平等;一般服務市民的公共機構人員,不論是醫院或政府部門,都禮貌週週。香港人以和平方式表達訴求,萬人遊行,井然有序。年前「沙士」一役,充分表現港人尊重自己專業的高貴氣質,在世界各地的華人社群中,都受到肯定和欣賞……這些在在都足以成為國內城市轉型的借鏡,以及吸引外地旅客來港觀摩的最佳理由。

要吸引遊客,無須花巧,只需從全人價值角度全面建設香港,把目光從純經濟角度轉到建立文化動力的視野,前瞻性地讓這城市與轉變中的世界及國內文化雙重接軌。

最重要的一步──從港人自己開始,透過品嚐尖沙咀重慶大廈的南亞咖哩、欣賞中環皇后廣場週末的菲裔民族表演、參與港島每年的和平遊行……讓發展中的香港故事以及港人的普遍價值觀得以不斷豐富,成為港人與各地遊客交往的最大本錢。

Sunday, January 22, 2006

(四) 香港至正品牌



誰說香港是個沒有品牌的經濟城市?!

香港人的遊行示威堪稱世界一絕。自八九民運以來,人數達一百萬也好,五十萬也好,廿五萬也好,無論訴求如何逼切,情緒如何澎湃,盡都和平進行。不單沿途店舖一律如常開門營業,遊行隊伍中也照例有老有幼,好像從未有人擔心過會出現暴力和破壞。

剛過去在香港舉行的世貿部長級會議,更進一步把港人這可貴的一面,發揮得淋漓盡致。這邊廂,會場內盡顯香港政府作為東道主的辦事能力,促使會議順利進行,達到預期的成果,而眾所期待的「香港宣言」亦得以出爐。那邊廂,場外每天層出不窮的示威形式,跳海的跳海,民族舞的民族舞,衝擊警隊的衝擊警隊,令人目不暇給。但由始至終,沒有商舖遭到破壞,也沒有如以往在其他城市舉行同類會議時出現的重大傷亡。每天在電視上看著這些一幕一幕的上演,總不期然地感到,是一種在香港逐漸形成對和平示威的普遍認同和肯定,使這些不同的表達方式都得到當得的支持或抑制。

可以讓我提名這次為香港「省靚招牌」的英雄嗎?

先推警隊──為他們的克制,專業地完成任務。

其次是「四五行動」成員雷玉蓮──為她勇救在衝突中被示威群眾擄走的警員,(假如報章的照片及報導是正確的話,)使他不致受到傷害。開心見到「女長毛」把強悍用於和平的一面。

第三是工商及科技局局長曾俊華──為他在世貿會議期間成功地扮演重要角色,亦間接地加增了港人對政府辦事能力的信心。

最後,也是最值得表揚的,是香港的普羅大眾──為在他們當中所展現的兼容並蓄的香港精神面貌──一方面,對政府官員及警隊的大體表現無言地肯定和欣賞;另一方面,亦同時對示威群眾的訴求從內心發出同情及支持。

今日世界,急劇轉變,當中充滿著不同層次的對立和矛盾。香港人要打破目前的政治及經濟困局,成功地轉型,需要善用的正是這種「用和平承載矛盾」的能力。

香港的普羅大眾便是香港的品牌,是原裝的「香港良心」。

Sunday, January 15, 2006

(三) 主耶穌有一套生意經嗎?


從經營角度看,主耶穌確實有一套高瞻遠矚、策略週全的生意經。這話怎說?

耶穌的教導中講及投資的其實不少。順手捻來的例子:祂指出在進行任何工程之先,應計算代價,不要半途而廢;同時更要認清投資目標是否值得,否則「人若賺得全世界,卻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

再看看這個祂用來啟示「天國」的比喻:主人往外國去,離家前按著三個僕人的才幹打本給他們做生意。其間,當中兩個僕人都分別賺了一倍利錢,只有第三個卻因害怕失敗,把本錢埋在地裡。細看這段經文,可以見到教導的中心,並不單是督促作僕人的要忠心,而是把天國看為一盤生意,從而解釋甚麼是忠心──肯承擔風險、 善用才幹、有智慧地投資的才是忠心。

特別值得深究的是第三個僕人的表現以及主人對他的評價。首先,他並沒有把本錢花光,也不是大意丟了, 而是小心地把它收藏起來。倘若忠心的標準是守著本有的,他可說是百份百地做足了。但主人卻指他最少應當做到的,是「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這是因為僕人是為主人做生意,而作為投資者,主人的要求的確是「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只有從這角度看,才能明白為什麼他認為僕人是「又惡又懶」。

不單如此,從另一個以撒種來啟示「天國」的比喻看,耶穌著眼的生意,竟驚人地回報率高達百倍。為甚麼會有這樣的回報?從祂以下的兩個教導焦點可以略窺端倪。

第一,耶穌主張為首的要為僕。按歷來以「獲利」為出發的營商手法看,這樣的領導模式是完全不切實際的。及至今日的「知識型經濟」出現,所謂「領袖為僕」(Servant Leadership)的經營模式,才被現今的管理學肯定為提高生產力的絕佳途徑。

第二,耶穌著重傳遞價值觀(馬太福音四23; 九35),這不單是耶穌在世工作的主要部分,更是祂交付門徒的「大使命」的核心(馬太福音廿八20)。而建立「核心價值」(Core Values)也正是今天發展知識型經濟的重要關鍵。

回看今日一般足以令人驚喜的投資,連一倍利錢都談不上,相較起來,簡直是「濕濕碎」!

Sunday, January 08, 2006

(二) 彼得‧德魯克 (1909-2005)


默默地離去了,在去年十一月十一日,終年只差八天便是九十六歲──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 ──對今日社會產生著震撼性影響的思想界巨人。直接帶動著社會轉變。大師的大師。一位「不得了」的人物!

真人不露相!?前美國總統列根去世,傳媒譽他為運籌帷幄的政治家,把他與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及前蘇聯解體相提並論,卻很少人提到德魯克在當中的影響──原來早在八零年代初,他已看到在美蘇冷戰期間,經濟壓力將引致蘇聯的瓦解。

但德魯克絕非一般單靠搜集資訊觀察世局的未來學家。他每三至四年便研究一個新課題,是個身體力行的終身學習者。淵博的知識,加上深邃的分析能力,使他驚人地高瞻遠矚,言論極具前瞻性,以至影響著世界未來的發展──在他的語錄中,有這樣的一句:“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create it.”

以下是他眾多的「預言」中的一些例子:
  • 「知識工人」(knowledge worker)的興起
  • 「後資本主義社會」的出現
  • 日本終身僱用制度面臨的困局
  • 今日人類生存狀況(human condition)的突變
德魯克著書三十多冊,翻譯成廿多種文字,思想主要環繞著兩個軸心發展。其一,他打開了現代管理學的領域,被公認為現代管理學之父。美國福布斯(Forbes)財經雜誌的一位編者稱,倘若諾貝爾和平獎設有管理項目的話,德魯克應是該項目每年的當然得獎者。其二,他是個全人投入的社會哲學家,他的文字常常流露著與佈道者沒有分別的迫切。

在德魯克廣泛的言論中,最值得發展中國家留意的,是他對非牟利團體在今日社會轉型中扮演角色的重視:“Not government, not business, it is the social sector that may yet save society.” 為此,他促成了Drucker Foundation for Nonprofit Management的成立,(後改名為Leader to Leader Institute,參http://www.pfdf.org/),專為美國的非牟利團體提供培訓服務 。

在其中,他更留意信仰組織對建立社群方面所產生的作用,特別關注教會及福音機構的管理和發展策略,受他影響的基督教領袖不計其數。華人信徒熟識的,包括美國兩間著名超級教會的創辦人Bill Hybels(柳樹溪社區教會主任牧師)和Rick Warren(馬鞍峰教會主任牧師,《標竿人生》作者),以及影響力深入華爾街的Bob Buford(Leadership Network創辦人,《人生下半場》作者)。

在記念德魯克的悼念文章中,Buford把德魯克比喻為頭,而他自己不過是遵行指示的腳──過去三數十年來,德魯克對福音信仰教會影響之深,與他在教會圈內的知名度是完全不相稱的。

Sunday, January 01, 2006

(一) 學會講‧學會學


生意,自古以來是講出來的;只管做的,稱不上生意,只算是交收,是買賣。

懂得講,而非單單做,在今日知識型社會,至為重要。若只是交收,可交由裝上電腦晶片的收銀機或網上的PayPal來處理──對電腦來說,任何人腦最怕的複雜煩瑣的買賣細節,都是輕而易舉,絕無出錯。

但電腦生不出主意。透過講,人腦能生出主意,搞出生意。

從資訊中生出主意,搞出生意,須要經過實際生活場境中的對話。沒有生活對話的資訊傳遞,是徹頭徹尾的「齋講」。在這資訊年代,推動經濟市場活躍地發展的,是無數環繞著不同資訊的對話。

同樣,教會今天發展「職場事工」,關鍵是走進群眾的生活與工作場境中,讓聖經教導與之對話,使「職場」成為「牧場」,個別「會眾的生意」成為「教會的生意」。

人群中透過這樣生活對話而選擇跟耶穌作門徒的,是豁出生命跟耶穌「食大茶飯」──從經營角度看,人生就是一盤生意。這盤生意要做得好,全在乎「學」,學怎樣去學。整個耶穌使命的核心就是學──呼召人到耶穌那裡去學,再差門徒到人群中教導人向耶穌學。

學甚麼?是學選擇學習方向。學塑造學習目標和方式。學建立「價值平台」,在其上產生對話,生出主意,搞出生意。

跟耶穌學生意,精彩之處,是有豐富的教導和指引來打造價值平台,打開生意對話。

好平台搞好生意,風來了,雨來了,只要根基穩固,就能繼續生好主意,搞好生意。

壞平台生壞主意,搞壞生意,猶如築在沙土上的房屋,建得高了,便承載不了自身的重量而塌下。美國早前的Enron醜聞*,震撼財經界,正是活生生例子。

聖經所啟示的神,一體三位,不愁寂寞,最懂講。創天造地,六日工作,第七日休息;由始至終,都是講。耶穌在世,走遍各城各鄉,也是不斷講。

活在今天,最重要的學習,是學會學,學會講;生活學耶穌,生意講耶穌,最好的生意經是聖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安然有限公司(Enron Corporation)是一家美國能源公司,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力、天然氣以及電訊公司之一,擁有僱員21000名,2000年的營業額達1010億美元之巨。該公司於2001年被發現持續多年精心策劃以造假帳方式虛報財政狀況,其後申請破產,四千名僱員因而失業。